知道「茶馬古道」已經很久了,從電視上、從書上,總覺得那響著馬鈴來往於古道上的「馬幫」,就好像從武俠小說裡面出來的人物,是那麼豪邁、粗獷、灑脫並且勇氣過人。心裡充滿著憧憬,以為那就是江湖,那才是人生。
當然,這是不懂世事的浪漫想法,殊不知艱險的旅途、客死異鄉的悲涼、為生活拚搏的無奈以及血汗換來的微薄物資,才是更貼近真實的寫照。
↑納西紙書裡描繪的馬幫。
茶與馬的交易
「茶馬古道」是往來於四川、雲南和西藏的運輸路線,為的是將四川、雲南所生產的茶葉送往西藏,並交換回西藏的特產虫草、貝母、藏紅花、綠松石、皮毛等,而這所有的物資靠的就是「馬幫」的運送,他們以馬馱載,翻山越嶺,尋找商機。
「茶馬古道」的開拓由來已久,直至明清時期尚有五條,行經麗江的則有兩條,一條經由中甸(香格里拉)、迪慶到西藏拉薩,另一條則經由寧蒗、木里、康定再轉理塘、昌都到拉薩。位居交通要樞的麗江,雖非茶葉產區,卻也因此成為繁盛的商貿城鎮。據說當時的麗江商號,一般都擁有自己的馬幫,少則由二、三十匹馬,多則五六百匹馬組成,他們會在三月水草豐盛的時節出發前往西藏,並在入冬之前返回。「馬幫」通常由一位馬鍋頭帶領,他們行走在崎嶇的山徑,必須攀越高聳的山頭,對抗變幻莫測的氣候,期間的艱險和辛酸恐怕非親身經歷者可以體會一二。
↑茶葉促成了茶馬古道的運輸網絡。
↑不管夜晚或清晨,麗江古城內的石板路上,彷彿還聽得到馬幫往來的答答馬蹄。
現代馬幫與古道行遊
如今,「馬幫」已經成為一則傳奇,來到麗江,總讓人有一股想要探索這段傳奇的嚮往和激情。而麗江人也懂得這點,因此,這段歷史也就成為旅遊活動之一。「騎乘在茶馬古道上,體驗馬幫行腳」是由一群現代馬幫(希望這樣的講法不會冒犯真正的馬幫)運作,它帶領著現代遊客騎馬走上一段「茶馬古道」。
聽到有騎馬活動,原本還不太情願,以為和其他地區的旅遊活動一樣,騎上馬轉上兩圈就算了,等知道原來是兩個多小時的「茶馬古道」行,大家都躍躍欲試,雖然也擔心,完全不懂得騎馬的我們,如何踏上那崎嶇不平的山路。
此趟行程以拉市海為起點,也以拉市海為終點,其間會經過一處古道上的驛站遺址。當我們來到拉市海,已經有許多馬主人帶著馬兒等在那裡,於是各自選擇了一匹馬。我的馬據說是一匹帶頭馬,長得非常俊美(這可是大夥兒公認的),而且是由馬主人欽定讓我騎的(可能他認為我看起來一付運動細胞不良的樣子,為了安全起見才把最可靠的馬給我騎。)
↑拉市海的現代馬幫正蓄勢待發。
↑雖然技術不佳,還是要騎上一騎。
騎在茶馬古道上
對於騎馬這檔子事,一開始我確實有點擔心,懷疑自己走得了兩小時的「迢迢」路程。等上路了,才知道馬主人更害怕我們摔馬,他們緊緊牽著馬走,根本不讓我們自行掌韁。而每匹馬兒也都訓練有素,完全服從主人的號令。就這樣走了一段路程後,馬主人才放手讓我們自行騎乘,而我也驚訝的發現自己居然能夠輕易掌握馬兒的行進(其實不是我厲害,而是馬兒真的很乖巧,我只需要在牠忍不住佇足或偏離主道低頭啃起樹葉或野草時,負責把牠拉回來就可以。)
比起其他景點,這條路線的景觀並不特別優美,反而是陡峭的羊腸山徑讓人有點膽戰心驚,唯恐一個不慎,連人帶馬一起摔下山去。所以,一路上也只能緊緊抓住馬韁,祈禱走在石礫路上的馬兒夠堅強,讓我們能夠平安下山就好。至於,風光美不美已經不重要了。
↑從茶馬古道上遠眺拉市海。
↑人困馬乏暫且休息一下,順便登上觀景台欣賞一下周邊景觀。
↑古道上的驛站,是困乏了的馬幫的最佳充電站。如今徒留一片廢墟。
緬懷古道傳奇
事實上行走這條古道的重點也不是賞景,而是為了體驗當年馬幫行走江湖的感覺。只是,我們僅僅走了屬於麗江境內的一小段茶馬古道(比起過往以及接下來的路段,這段路況的艱險指數只能說是小兒科),已經大感吃不消,有人腰痠背疼、手掌起泡,連馬兒也是氣喘吁吁。實在無法想像,當時的他們是以怎樣的毅力走過這迢迢路程,是以怎樣的意志撐過那漫長的日子。想必家人幸福滿足的笑容、美好生活的承諾,是最有力的精神支持吧!
過去,馬幫因「拚搏生活」走上茶馬古道,如今,我們因「旅遊」走在同一條道上,想想有點汗顏,卻也深感自己是多麼的幸運和幸福。
↑古城內的馬鈴專賣店見證著馬幫的傳奇。